“振兴中华”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族危亡之时,发出的时代强音。为实现民族振兴,他奔走呼号,奋斗终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他领导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他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1866年12月,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家境并不富裕,哥哥孙眉为生计早年移民夏威夷,经一番拼搏,有了自己的农场。12岁那年,孙中山随母亲到夏威夷探亲,然后进入了当地学校,接受西方教育。此后又在香港的大学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以及西方社会的文明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当时的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他看到自己祖国的落后,悠然而萌发救国的愿望。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为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
甲午一役的失败将国人对清政府残存的希望破灭了,同时也刺痛了国人敏感的神经。五千年的华夏,已然面临“大厦之将倾”的危险。在内忧外患之际,是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呼声:振兴中华!激起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不屈的抗争。兴中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此后他领导了诸多武装起义。先后有广州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以及广州黄花岗起义。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理想又如何能够坚持?终于在辛亥之年,受他的影响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政权。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孙中山先生在开展艰难的革命活动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建设中国的方案。到1919年他写出《建国方略》,构想了一个建设民主独立中国的宏伟蓝图,雄心壮志的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尽管在当时由于国内的动荡和列强的侵略这些设想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展现了孙中山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希望国家强大的急切心理。
今天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今天我们做到孙先生所设想的建国伟业,并且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先生的设想。在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今天中国以独立、民主、富强的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生逢盛世,既是幸运也是责任。幸运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够见证祖国的发展;责任在于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独立、民主、富强定要在吾辈手中延续。
孙中山先生当年说:“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要去战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名句。他始终注重观察世界局势,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发展中国。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发展,成为孤岛独善其身。推动全球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赢才能更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今天,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依然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行。
作者:铜仁市民革党员 代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