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第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的倡导与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阅读内容、阅读场所和阅读空间有了新的需求,新型阅读形式“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许多城市应运而生。
民革贵州省委调研发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公共阅读空间是基于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叠代发展而产生的,其本质是阅读服务,如果背后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专业支撑能力跟不上,服务成效将不尽如人意,质量效益将参差不齐。如许韵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由碧江区图书馆统一保障、管理,能长期稳定高效运行。矮屯移民安置点的矮屯分馆由于权责不明,存在管理混乱、物资损坏丢失等问题。二是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入点,但主打阅读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公众由阅读需求而延伸出来的其他服务需求,目前还难以有效满足。如果其提供的图书品类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不愿光顾,将使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沦为摆设。三是如何运用好已有的农村书屋、中小学图书馆等设施设备,解决乡村阅读的最后一道门槛,仍然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大多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区,农村建设相对较少。阅读场所主要集中在四点半课堂、农家书屋。由于学校增加课后延时服务,四点半课堂已不复存在。很多农家书屋由于管理混乱、受众少,图书散落丢失、设备损坏,已名存实亡。
为此,民革贵州省委建议:
(一)完善公共阅读空间的管理体制。一是实施社会认养制。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认领、资助等形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行和管理。在社会认养实施过程中,制定和签署社会认养协议,对认领主体和承接主体的职责分工、承接主体的遴选标准和方式、服务规范及要求、绩效考核与管理等事项做出规定。通过社会认养模式,进一步丰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管理,缓解政府人、财、物方面压力,也可通过认养方的自身优势赋予空间不同特色、激发空间活力,通过业态跨界融合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二是推进志愿服务项目。优化公共阅读空间的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现个人或团体注册、岗位检索、在线报名、服务打卡定位、签到签退;推出志愿者服务积分机制,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强化志愿服务工作相关保障,实现社会志愿项目和志愿者的精细化管理,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团队和个人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形成多元合作、共享发展的格局。
(二)优化公共阅读空间的布局。一是美化公共阅读空间的环境布局。阅读空间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用户的情感心理体验,在视觉、触觉、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给予用户美学体验,使其感受到精神舒适,因此在空间设计、装潢和服务上要精心策划。在外观上要首先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在外观设计上与空间主题相符、尽量贴近大多数用户的心理预期;在内部设计上要有亲近感,能够给用户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环境,使其能够在精神上放松下来;在服务细节上应尽可能体现人性化,如桌椅等有防磕碰的设计、书架高低合适、照明灯光柔和、装修色调温馨等,都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二是细化公共阅读空间的文献布局。一方面,打造基于知识组织的专题资源空间,即按照用户分众需求原则,对知识资源进行类分和整合,在某一特定空间内提供服务,主要包括主题分馆、内部专题阅读空间或阅读专区等。另一方面,注重用户获取资源的便捷性,即保障用户在空间内获取资源的效率,在资源上要足够丰富,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并能够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主动为用户解决问题。
(三)创立公共阅读空间的阅读活动品牌。公共阅读空间应将阅读推广定位为生活化的、补充性的、需求型的。每个阅读空间可以打造各自的阅读推广活动品牌,通过“一空间一品牌”活动模式,以此来推进阅读推广活动的品牌建设。在进行阅读推广活动设计时,要更加全面地考虑读者需求,重视读者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阅读感受,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推广效果。落实“服务活动化”专业理念,以最大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为工作中心。以活动促进服务,激发居民阅读兴趣,提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能。通过广泛的摸排查,了解属地居民群众的阅读需求,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为广大市民打造一个集自习、阅览、借阅、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四)扩宽选址范围。充分运用已有的学校、单位图书馆,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等资源,符合条件的打造服务周边区域群众的公共阅读空间,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常住人口多、阅读需求量大的大型社区,新建示范性公共阅读空间,既满足阅读需求,又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